总共搜索到9条文献 排序方式 从年到年 仅显示OA的文献 |
共和盆黄河上游土地沙漠化严重地区,导致青海湖生态环境的恶化,同时还直接威胁龙羊峡水库的正常运转。土地沙漠化面积逐年扩大,严重沙漠化面积以年均0.12万hm2的速度扩展,每年进入龙羊峡水库的流沙量以达313万m3,导致许多牧民搬迁和无家可归。土地沙漠化已经成为共和盆地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问题。选取青海共和盆地从1953到2004年共52a的农牧业人口数量、牲畜数量、耕地面积、降水量和大风日数5个因素进行了分析,借用功效原理、主成分分析原理和数理统计原理构建了评价模型,研究了它们与土地沙漠化的定量关系 ...
以宁夏引黄灌区稻田为例,探索猪粪还田条件下稻田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3个处理:常规施肥300 kg纯N kg/hm2(CK)、常规施肥条件下施用4500kg/hm2(T1)和9000 kg/hm2(T2)猪粪。利用树脂芯法吸附稻田30cm、60cm和90cm土层的硝态氮流失量。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增施猪粪,可以减少稻田生育期内60cm与90cm处土壤硝态氮淋失量,与CK相比,T1、T2在两个土层处淋失量的减少比例分别为4.93%、13.92%与7.48%、13.77%。同一土层不同 ...
对宁夏黄灌区稻田设置不同有机肥处理:常规施肥(CK);常规施肥条件下分别施用4500 kg/hm2(T1)与9000 kg/hm2猪粪(T2),采用树脂芯法测定了稻田冬春休闲期30 cm、60 cm、90 cm处的硝态氮流失量。结果表明,常规施肥条件下,90 cm处硝态氮淋失量最大,分别为T1、T2的1.10与1.13倍;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猪粪,硝态氮最大淋失量出现在60 cm土层,T1、T2的流失量分别为4.47 kg/hm2与4.21 kg/hm2,分别为该层CK淋失量的1.50与1.42 ...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高产区过量施肥现象十分突出,氮肥过量施用引起土壤氮素盈余,导致N2O排放量增大,由此引起的温室效应引起广泛关注。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研究黄河上游灌区稻田不同施肥处理下N2O排放特征。试验设置5个施肥处理,包括常规氮肥300 kg/hm2下单施尿素和有机肥配施2个处理,分别用N300和N300-OM代表;优化氮肥240 kg/hm
在我国典型果业生产区域的黄土高原、胶东半岛和北京郊区选择11个采样区的99个果园,利用GPS定位仪共采集0—20cm表土样品99份,测定了铅、砷、铜、锌和铬等5种主要重金属的土壤累积数量,并对土壤重金属累积数量的环境安全性、土壤累积差异性以及区域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1)果园表层土壤5种重金属累积浓度未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处于环境安全状态;(2)不同重金属在果园表层土壤中累积特征不同,重金属铅累积相对明显;其次是铜;再其次是锌、铬和砷;(3)不同区域果园表层土壤的重金属累积情 ...
区域农业系统协调是农业持续高效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以数理统计学上的方差、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原理为基础,构建了区域农业系统协调度评价的理论体系,其突出优点是既考虑指标间集中性,同时又考虑了离散性,评价结果更加客观科学.区域农业系统协调理论包括协调度概念、功效函数、功效系数、协调函数、协调度、协调度变化区间和协调等级等,核心是协调度与协调等级.区域农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采用改进专家调查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子系统共筛选出29个评价指标.选取1990~2003年资料,对国家尺度 ...
以宁夏引黄灌区为例,探索猪粪还田条件下冬小麦田土壤硝态氮淋失规律.试验设置3个处理:常规施化肥225 kg N·hm-2(CK)、常规施肥基础上施用4500 kg·hm-2(T1)和9000 kg·hm-2(T2)猪粪.利用树脂芯法吸附30、60和90 cm土层的硝态氮淋失量.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猪粪,小麦生育期土壤硝态氮(纯N)淋失量为9.33~14.04kg·hm-2,占施N量的4.2%~6.2%.与CK相比,30 cm土层T1、T2的硝态氮淋失量增加2.6%和2.1%;60 cm ...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免耕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与土壤风蚀相关的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翻耕农田土壤风蚀量是免耕地的3~8倍,翻耕地和免耕地的地表粗糙度分别为0.032和0.417;与翻耕地相比,免耕地表层0~10cm土壤粘粒和粉粒含量较多;免耕地土层0~5cm和5~10cm的土壤容重、坚实度和土壤水分都大于翻耕地,其中0~5cm、5~10cm和10~20cm土层土壤坚实度分别是翻耕地的4.7、2.8倍和3.8倍。经过3年的免耕,0~5cm ...
生态保护政策能否真正起到积极作用取决于农民能否从该政策获得经济收益。针对全面禁牧生态政策面临的问题,采取农户调查的方式,剖析了内蒙古武川县禁牧实施的基本现状,不同乡镇农户对禁牧和退耕政策的基本态度,以及产生不同态度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农户认为禁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但农户对禁牧政策的态度取决于禁牧后农户的收入变化,而收入能否提高最终取决于当地能否适时地并且成功地进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武川县东土城乡成功进行禁牧为典范,表明在实施禁牧退耕过程中适时调整产业结构,才能保证全面禁牧生态政 ...